爱看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一节 岁时节序(第2页)

到了正月十八日收灯,然后学子攻书,工人回肆,农商各执其业,称为“收魂”。开封人从初一日后,赴相国寺、萧墙街,听谈古、说因果、游乐。儿童则有投核桃、掷钱等游戏。到初八日,赴东岳庙进香游玩。俗以此日为五阎罗诞辰,整天人烟繁盛。

元旦后是迎春。在古代,每当立春日,在东郊迎青帝。到了明代,一般塑芒神为太岁,塑土牛以起事。这是因为将上月建丑为牛,所以出土牛以送寒气,并藉此升阳。迎春之仪,招集俳优,饰以冠带,被服乘马,效仿古人云台诸将、瀛洲学士之类,多至数十队。又让娼妓绚装环珮,童子衣被锦绮,坐于台阁中。制成彩亭数十,中罗列市肆诸物,备极繁华,以导芒神土牛。远近之人,至期塞途充路,肩摩鳞集,群聚而观,称为“看春”。队伍经过人家,各设香烛,焚楮币,用来迎接芒神土牛,并向土牛抛掷五谷。明代信阳人周复元有一首《迎春曲》,对北京的迎春习俗描述如下:“淑气晴光万户开,芊绵草色先蓬莱。林皋百鸟声相和,宫阙五彩云相回。东风猎猎赤旗止,金甲神人逐队起。群公吉服迎勾芒,乡人傩衣驱祟鬼。豹虎竿头御河柳,游丝荡漾莺求友。春胜春蛾闹五侯,恩光暗入谁先有?”

在迎春期间,又有一些附带习俗。如北京人戴“闹嚷嚷”。用乌金纸制成飞蛾、蝴蝶、蚂蚱的形状,大如掌,小如钱,称为“闹嚷嚷”。

大小男女,在头上各戴一只。至于贵人,则插满整个头部。在杭州,一些民间妇女,各用春幡、春胜,镂金簇彩,制成燕子、蝴蝶之类,送于亲戚,将它插戴在钗头上。举行宴会时,则缕切粉皮,间杂七种生菜,供奉筵间,实为古人辛盘遗意。

迎春一过,元宵节就到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佳节,又称元宵节。元宵赏灯,据说始于汉祠太乙。明代上元观灯,则是其遗风。唐敕金吾弛禁三夜,宋增为五夜,明代因之。

明宫禁内鳌山高十余层,

饰以金碧,灯如星布,极其侈靡,以致皇亲国戚纷纷仿效。至于民间灯节,则以杭州为极盛。举凡皮、绢、纱、纸所制之灯,都出于杭州。此外,灯节期间,杭州还荟萃了大江南北一些贵重的灯饰,如闽中珠灯、白下角灯、滇南料丝灯,如此等等。灯的花样也极其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诸如:像生人物,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刘海戏蟾;花草之属,有葡萄、杨梅、柿子;禽虫一类,有鹿、鹤、鱼、虾、走马;奇巧一点的,则有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玻璃瓶等。

民间跨街杓木为坊,饰以彩绘。至暮,灯火相望,金鼓相闻,一时男女塞途,竞相追逐。一些好事之人写成藏头诗句,任人揣度,称为“猜灯”。明人瞿佑写有灯词15首。其词云:“东家斫竹缚山棚,西舍邀人合凤笙,官府榜文初出了,今宵喜得晚西晴。”“都司烟火揭高竿,万斛珠玑撒玉盘,看到顶头齐喝彩,紫葡萄上月团圆。”灯节盛况,于此可以想见。

明木刻元宵灯景(选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灯节期间,除张设各种花灯之外,北京元宵节时所用的张乐、烟火、

太平鼓、走百病诸习,值得给以简单的介绍。张乐包括鼓吹、杂耍、弦索三种:鼓吹有橘律阳、撼东山、海青、十番;杂耍有队舞、细舞、筒子、筋斗、蹬坛、蹬梯;弦索有套数、小曲、数落、大碟子,弦索之器则有胡拨四、土儿密失、叉儿机等。施放的烟火以架、盒论,有的烟火架高达一丈,而盒装烟火则达五层,里面所藏之花色,有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所谓太平鼓,就是童子捶鼓,二童子引素略地,如白色光轮,一童子跳光索,称为“跳白索”。妇女相率一起宵行,以消除疾病,称“走百病”,又称“走桥”。

明代黄陂人蔡士吉有一首《元宵曲》,藉此可以了解明代京城元宵节的民间生活。曲道:“郎莫看灯去走桥,白续衫氅撒娇娇,走来儿怕双纤趾,不走儿愁一捻腰。”说的就是“走百病”之俗。

灯节期间,各方货物俱集,形成规模巨大的灯市。如北京,四方商人各持所有,在东安门外迤北大街设摊卖货,称为灯市。在杭州,寿安坊以下至众安桥,也在灯节期间形成灯市。所售货物多为市食,有糖、粽子、粉团、荷梗、李娄、瓜子、诸品瓜果。开封各街也都有灯市,自初十日开市,出卖各样奇巧花灯,也有纱人、耍货,铺面铺设至一二里长。

二月节日很多,但均不著名。二月初一,唐宋时称为中和节,祭日光。明代虽然已不举行中和节庆典仪式,但民间仍然用青囊盛放五谷瓜果之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

次日,俗称“龙抬头”。北京的百姓用灰自门外委蛇布上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炕床,令百虫不生。在开封,流行延客吃“龙须面”。节礼送面及果品、肉菜之类。而在杭州,士女都戴蓬叶。谚云:“蓬开先百草,戴了春不老。”即为此意。

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世俗恒言二、八月为春、秋之中,所以将二月半称为“花朝”,八月半称为“月夕”。这一天,宋代时杭州有扑蝶之戏。明代已不举行,但寺院开启涅槃会,谈《孔雀经》,拈香之人纷至沓来,犹其遗俗。在开封,当花朝节时,人们纷纷赏花,有碧桃、红梅、瑞香、月季等。

二月十九日,杭州上天竺建观音会,引得倾城士女前往。其时,马塍一带园丁,以名花荷担叫卖,音中律吕,煞是好听。

三月三日,俗传为北极佑圣真君生辰。在开封,有大道宫大会。在杭州,佑圣观修崇醮事,士女拈香,也有人在家启醮,酌水献花。这一日,男女都戴荠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

从冬至往后数,过105天,即为清明节。在古代,无墓祭之礼。汉明帝率公卿朝原陵,自后历代沿袭不变。明代间亦拜谒皇陵,但南京孝陵则百官莅任者必往亲谒。在民间,清明节例行扫墓。清明前两日,称为寒食,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都戴柳条。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这一天,士庶人家,各备香烛、纸锭、祭品上坟拜扫添土。扫墓人纵苇荡桨,歌声满道,箫鼓声闻。游人笑傲于春风中,乐而忘返。四顾青山,徘徊烟水,真如移入图画,仿佛是极乐世界一般。有些人祭毕野坐,醉饱而归。名为扫墓,实为最好的一次野游。

明代华亭人宋懋澄有一首《清明曲》,说的就是清明扫墓之俗。曲云:“人记鬼记清明字,楮锭酒榼倾城出。生人情,游人致,坟头纸片儿孙泪。儿孙泪罢花前醉,花不开,鬼当馁。”清明节的晚上,杭州家家在楹壁间贴“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之句,其意是说,如此可以夏月无青虫扑灯之扰。

三月二十八日,俗传为东岳齐天圣帝生辰。在杭州,行宫共有五处,而以吴山上的行宫为最盛。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果,或诵经上寿,或枷锁伏罪,钟鼓法音,嘈振竟日。在开封,有东岳庙大会。买卖人出卖货物,与城隍庙大会相同。民间流行在这一天送礼,礼品有酥饼、馒头、南北果品、五色糖罐、薄荷扇儿、欢喜团儿等。

往后,又到了立夏。每当立夏之日,杭州人家家烹制新茶,配以诸色新果,馈送亲戚比邻,称为“立夏茶”,又称“七家茶”。一些豪家巨室争相求奇斗胜,细果全用雕刻,饰以金箔。香汤名目也很多,有茉莉、林禽、蔷薇、桂蕊、丁檀、苏杏,再用哥、汝窑瓷器盛放,仅供一啜。显然,沿袭了南宋时的绣茶遗风。

四月八日,为浴佛节,施米打斋,僧尼领去煮粥斋众。此日俗传为释迦佛生辰,僧尼各建龙华会。用小盆坐铜佛,浸以糖水,覆以花亭,铙鼓迎往富家,用小杓浇佛,提唱偈诵,布施财物。此日,民间也流行旅游玩耍。如北京人在这一天耍西湖景、玉泉山,游碧云寺、香山。

五月五日为端午,又称天中节。《续齐谐》曰:“屈原以五日投汨罗,楚人哀之,以五彩系菰叶裹黏米谓之角黍,投江以祀。当时以舟楫拯之,今竞渡是其遗迹。”

文中所言“角黍”,又称粽子。如杭州人当端午节时,家家包黍秫,做成粽子,束以五彩丝。有人用菖蒲通草雕成天师驭虎的形象,放在盘中,四周用五色蒲丝围起来,剪皮金制成百虫的形象,铺在盘上。或者用彩绒杂金线,缠结成金简符袋,互相馈送。一些僧道将金筒轮子、辟恶灵符分送给檀越施主。一些医家也用香囊、雄黄、乌发油香,送给经常往来的人家。此外,家家买葵榴蒲艾,植之堂中,标以五色花纸,贴画虎蝎或天师像。有人硃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贴在楹间。或者采百草,制成药品,觅蛤蟆,取蟾酥,书“仪方”二字,倒贴在楹上,用来避蛇虺。在开封,端午节时家家门悬艾虎,插彩艾、菖蒲,供雄黄酒、茱萸蒲酒,用硃砂、雄黄点小儿的耳朵及口鼻,用来避五毒,吃角黍与油馓、腊肉、鸡、鱼。送礼时用角黍、油馓、南北果品、糟鱼、鲥鱼、麻姑酒。又用红黄夏布、纱扇、汗巾等做成各样戴器,有皮金小符、五毒大符、小儿百锁綯、绒线缠背牌等,戴五毒花,饮雄黄酒。

端午节时,民间还风行旅游。如北京,在端午这一天,士人相约,携果酒,游赏天坛松林、高梁桥、德胜门内水关,称为“踏青”,比起南京雨花台,景况更盛。

六月初六,为天贶节。各地风俗稍有不同。在北京,各家取井水收藏,用作造酱醋,浸瓜茄。曝晒所有衣服。民间妇女在这一天沐发,认为可以一年不长污垢。

在杭州,人们一般在此日游湖,并在夜间停泊湖心,月饮达旦。市中有人敲铜盏,卖冰雪。在这一天,杭州人还带猫狗到河中洗浴。在开封,民间流行在这一天吃炒面,据说可以免除病目。

七月七日为七夕。七夕织女渡河,与牵牛相会,这个传说肇始于汉武帝时。明代风俗,每当七夕,家家在庭院或楼台上盛设瓜果酒肴,谈牛郎织女渡河故事。妇女对月穿针,称为“乞巧”。明代信阳人何景明有一首《七夕》诗,专说北京妇女“乞巧”之俗。诗云:“楚客羁魂惊巧夕,燕京风俗斗穿针。楼台送署催秋扇,关塞迎寒起暮砧。海内弟兄风雨梦,天涯儿女岁时心。乘槎莫问支机石,河汉年年此夜阴。”或者用小盒盛蜘蛛,次早起来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市中用土木雕塑孩儿像,给它穿上彩服,出卖,号称“摩睺罗”。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传此日为地官赦罪之辰,家家持斋诵经,上坟祭祖,荐奠祖考。屠门罢市,僧家建盂兰盆会,放灯河中,称为“照冥”,救拔溺死鬼魂。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赏月,肇于唐明皇。此日祭月光,家家虔设清供月饼、西瓜、素肴、果品、毛豆等,请客饮酒,称为“西瓜会”。民间以月饼互相赠送,以取团圆之义。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九日登高,肇于汉桓景之时。此日吃栗糕,取登高之意。人人佩茱萸,饮菊花酒。

白居易诗云:“移坐就菊丛,糕酒前罗列。”可见此风自昔已然。在北方城市,如北京、开封,流行在这一天吃花糕。

十月初一日,为民间岁腊之辰,家家上坟,准备纸钱、金锭、寒衣、祭品等物。有送寒衣的习俗。坊间刻板为男女衣状,饰五色纹,印制出售。市民纷纷购买,在祖考前焚化。卖靴人有祀靴之俗。将此日定为靴生日,预先筹集钱,准备祭物,祭靴,以天的阴晴卜一冬寒署。此日,家家辞去雇工人。谚云:“十月一,家家去了年作的,关了门儿自家吃。”所指即此。

立冬日,用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称为“扫疥”。

十一月冬至节,一阳生时,称为“亚岁”。官府、民间各相庆贺,与年节相同。吴中冬至最盛,所以有“肥冬瘦年”的说法。或舂粢糕,或弄扁食,用来祭祀祖先。妇女向尊长献上鞋袜,为古人“履长”之义。

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正好是佛诞之期,施米打斋。大小人家,杂五谷米并诸果,煮为粥,互相馈送,称为“腊八粥儿”。

十二月二十四日,称为“交年”,民间流行祀灶之仪。坊民刻马形,印成灶马。市民买灶马,在灶前焚化,称为“送灶君上天”。又准备胶牙饧、糯花米糖、豆粉团或小糖饼,供奉灶君。招集一家老少罗拜灶君前,并道:“辛甘臭辣,灶君莫言。”乞丐涂抹变形,装扮成鬼判,叫跳驱傩,索乞利物。家家各换桃符、门神、春帖、钟馗、福禄、虎头、和合诸图,贴在房壁。从这一日之后,街坊箫鼓之声,铿锵不绝。

除夕,家家祭祀祖先及百神,架松柴齐屋,举火焚烧,称为“籸盆”,即烧火盆。烟火烛天,烂如霞布。爆竹鼓吹之声,远近相闻。家家举行宴会,长幼咸集,儿女整夜博戏、藏钩,称为“守岁”。明代宣城人丘瑜有《长安除夕》诗一首,记北京除夕夜之风俗。诗言:“柏洒辛盘此夜情,虚堂无梦亦三更。帝城团鼓迎年急,邻院岁盆熰岁明。腊节坐销杯正永,春光入望斗初横。呼嵩祇切天鸡唱,肃肃千官响佩声。”在床下燃灯,称为“照虚耗”。更深夜静,祷灶请方,抱镜出门,窥听市人无意之言,用来占卜来年的休咎。

袁小姐,你得多吃糖  位面三国争霸  重生我是一个神  万古最强龙婿  全球进入异世界  李俊峰  八方云动  普利策奖获得者赫尔曼·沃克作品集(共9册)  刘寅传  修罗战神在都市  拿破仑传(全新升级版)  我的特效时代  中国皇帝全传  神道仙尊  工者足迹  财智在线,萧爷总是夸夸妻谈  走出就医的误区:感染科  全面崛起  围术期液体管理核心问题解析  大佬好可怕  

热门小说推荐
农门狂妃王爷节操碎一地

农门狂妃王爷节操碎一地

宠文双强双洁种田经商空间系统)来自现代的鬼魅杀手苏沫,一不小心到了这个架空时代,还是无父无母带着幼弟幼妹的女孩身上!这也太惨了吧,吃了上顿没下顿!还好还好自己为了任务成功学了一身技能,不愁没处发展!只是这货谁啊,你的高冷呢?你的霸气呢?你的面瘫呢?你怕不是被人偷换了吧?来人把这货拉走,我不认识!娘子,要不要来深入了解一下为夫是不是换了呢咳该做饭了后来啊,苏沫都不清楚到底是谁先走进了谁的圈套,但也甘之如殆了!...

升斗小民

升斗小民

高升,小名八斗。括弧跟历史上那个曹八斗不是一码事,而是小时候老爹用了八斗小米熬米汤,好歹才算将就活,故以八斗为念。性别男,体貌特征胖,生理年龄25,心理年龄未知,括弧很有可能是一位数。特长,能吃好像也算吧?至今未婚,欲寻异性伴侣,非诚勿扰。括弧现有二子一女,长子高粱7岁,长女高小米六岁半,次子高豆豆六岁。...

重生之全能高手

重生之全能高手

重生之全能高手由作者连青锋创作全本作品该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难得的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好书919言情小说免费提供重生之全能高手全文无弹窗的纯文字在线阅读。...

忘川花未央

忘川花未央

作者文兰公子的经典小说忘川花未央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忘川花未央忘川,我是未央。一世相约,三世痴恋。天界皇子爱上人界丑女?不要太奇怪。无论你是妖,是魔,是人,是仙,都是我此生唯一。上穷碧落下黄泉,我陪你。...

婉媃传

婉媃传

钮祜禄婉媃,康熙帝温僖贵妃,辅政大臣遏必隆次女,长姐为孝昭仁皇后。康熙六年,四辅政大臣索尼病逝,鳌拜弹劾苏克萨哈不欲归政之罪,逼着年少康熙将其处死,至此,朝中鳌拜一人独大。遏必隆为巩固前朝权势,康熙七年送次女婉媃入宫,入宫之始年仅十三。钮祜禄婉媃善心机,多谋略,性格果敢坚毅,身处波谲云诡后宫之中,一路斗垮众多心怀不轨的妃嫔,博得康熙帝垂爱多年。她一生未至后位,只育有皇十子胤一子,却执掌后宫长达五年,成为清朝唯一保留谥号的贵妃。...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