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其二是单妈妈。她前夫姓单,带着一个儿子名单阿和,年纪很小的养媳妇名阿运,住在大门内东首的一间门房内。但她虽是寡妇,却不是独身,因为她还有一个同居的男人,名叫阿绪,不知道是姓什么。他的职业是轿夫,平时固然也给人家抬轿,但他的专职是二府衙门的轿班,二府即是同知,衙门在南街,与东昌坊口相去不远。听说轿班是没有钱的,因为这算是人民给官服役,但是又须得出一笔钱才能得到这差使,仿佛叫作买轿杠的钱。人民去服役,还要用钱去捐,这事似乎奇离得很,实在却是很有理由的。轿班去给官骑在头上,可是他自己也就可以去骑在人民的头上,这岂不是一种权利么。轿班按时可以从市上摊贩收取例规钱,假如不给就要受到报复,据说最普通的一例是抬着官的轿子故意绕到那里,一脚踢掉那摊子,不但毁了一摊的货色,还要问他几乎撞倒官轿的罪。阿绪平常看见总是笑嘻嘻的,但是他当然也是在搞那一套,因为否则他天天喝老酒,也吃点鱼肉,那里来的呢。阿和大概也是以抬轿为生,不过是否是什么官府的轿班那就不清楚了。他们两人的关系很是微妙,好的时候像朋友似的一起谈笑吃喝,有时怒目相向,不但互骂,而且有动手之势,单妈妈在背后着急,想制止阿和,连呼“爹咭爹咭”,但了无用处,这时只有别的男子介入中间,硬把他们拉开,才能了事。阿绪与阿和都是颇为强壮的人,但是不知怎的在没有几年(说不定也有十年八年)之间相继病故,单妈妈和阿运在门房住了些时之后,搬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
单妈妈的轶事今悉从略,只说小说《祝福》中祥林嫂问再嫁的女人死后是否要用锯解,这话的出典即是从她来的。她曾对鲁老太太诉说生平,幽幽的说道:“说是在阴司间里还要去用锯解作两爿的呢。”她关于这一类稀奇的事情一定知道得很多,我们只可惜没有机会听到她说,所以此刻也就不能多记了。《祝福》中捐门槛之说,或者可能也是她所说的,但是精通这种学问的女太太们很多,没有确证,不能断定一定是她。
七五 四百年前
百草园里的人物差不多都简略的讲到了,现在综结一下,上溯一点上去,谈一谈先代的事情。
会稽姓周的大族很不少,但和我们都是同姓不宗。他们家谱上的世系从南北宋列记下来,有的可以上达汉唐,有五六十代之多,我们的便不行,从始迁祖算起到我们这一辈才有十四代,以三十年一代计算,只有四百年的历史。实际上这也是对的,据说第一世逸斋公移至绍兴城内居住是在明正德年间,我们从正德元年(一五〇六)算起,至清末刚是四百年。一般家谱的办法,始迁虽是晚近或微末,却可以去别找一个阔的始祖来,最普通的是拉住那做过《爱莲说》的周茂叔,喜欢往上爬的还可以硬说是周公之后,大家弄惯了也不以为可笑,但是我们的家谱上不曾采用此法,干脆的说逸斋公以前不可考。其实逸斋公虽有其人,却也不大可考了,不但他从什么地方移来,是什么样的人,都无从知悉,便是名字也已失传,总之他带了两个儿子进城住下是事实,儿子长名寿一,次名寿二,以后世系完全存在,老太爷没有名字不好叫,后来修谱的人便送他这一个笔名,逸斋者言逸其名也。朱洪武做了皇帝,臣下替他出主意,叫他认道学正宗朱文公做祖宗,他不答应,洪武做皇帝后很有些无道的行为,但是他这一种老实的态度总是可以佩服的。
据我们推测,逸斋公的一家当初或者是务农的,但在他搬进城来的时候一定也已由农转而为商了,工也未始不可以,不过那更是空虚的揣测罢了。由农转商,生活大概渐见宽裕,又因为在城市里的便利,子弟可以进私塾,读书以至赶考,运气来时便又可由商工而进入士大夫队里去了。寿一寿二以后隔了三世,第六世韫山公以举人出现,这是一个转变,他的一个儿子乐庵公分到覆盆桥老屋来住,下一代寅宾公生有三个儿子,分为致中和三房,如上边所叙述。这三台门的组织维持了有百十年,在我们懂得人事的时候觉得渐已败落,看着它差不多与清朝同时终于“解纽”了。
七六 台门的败落
乡下所谓台门意思是说邸第,是士大夫阶级的住宅,与一般里弄的房屋不同,因此这里边的人,无论贫富老少,称为台门货,也与普通人有点不同。在家景好的时候可以坐食,及至中落无法谋生,只有走向没落的一路。根据他们的传统,台门货的出路是这几条,其原有资产,可以做地主,或开当铺钱店的,当然不在此限。其一是科举,中了举人进士,升官发财,或居乡当绅士。其二是学幕,考试不利,或秀才以上不能进取,改学师爷,称为佐治。其三是学生意,这也限于当铺钱店,若绸缎布店以次便不屑干了。可是第一第二都要多少凭自己的才力,若是书读得不通,或是知识短缺,也就难以成功,至于第三类也须要有力的后援,而且失业后不易再得,特别是当铺的伙计,普通尊称为朝奉,诨名则云夜壶镴,因为它不能改制别的器皿也。照这样情形,低不就,高不凑,结果只是坐吃山空,显出那些不可思议的生活法,末了台门分散,混入人丛中不可再见了。论他们的质地,即使不能归田,很可能做个灵巧的工人,或是平常的店伙,可是懒得做或不屑做,这是台门的积习害了他们,上文所说的好多人情形不一样,但其为台门悲剧的人物,原是根本相同的。
介孚公所写的《恒训》中有一节云,兄弟三人,长为官,次开大店铺,大概是绸缎店之类,三只开一爿豆腐作。后长次二家官败店关,后人无所依赖,被招至豆腐店工作,始得成立。《恒训》语多陈旧,现今看起来已过了时,但是这一节对于台门货的箴言,却是真实可取,这里可以抄来做个有诗为证的。
七七 祭祀值年
无名的《鲁迅的家世》中第三节云,“会稽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大家族的维持依靠一种经济的关系。各房的祖宗常留有田产,叫做祭田,由派下的各房轮流收租,轮流办理上坟祭扫及做忌辰等事情。比方覆盆房公共的祖宗忌日这一天,由值年的叫工人向各房邀请拜忌辰,各房派下的男女老幼都须去拜忌辰,男女大约各有数十人。”这种祭祀值年的办法大概乡下一般多有,情形大同小异,现在只就周家来说一下。
承办一代祖先的一年间的祭祀,需要相当的费用,指定若干田地或房屋为祭田祭产,使值年的人先期收取,以便应用,大抵可以有些赢余作为酬劳,一年应办的事从年底算起,是除夕悬神像设祭,新年供养十八日,再设祭落像拜坟岁,这与三月上坟,十月送寒衣,系三次的墓祭,冬夏两至及七月半,以及忌日。忌日的日数不一定,普通自然是祖先两位生忌讳忌各二日,但也有续娶的便要加算。祠祭及三月上坟均用三献礼,此外只用普通拜法,此因乡风各别,多有异同,今就本族所行礼式略记于此。祭时家长先上香,依次行礼四跪四拜,拜毕焚纸钱,再各一跪四拜,家长奠酒,一揖,灭烛,再一揖,撤香礼毕。三献时人多,不能与祭者于献后分排行礼,四跪四拜毕即继以一跪四拜,中间不再间断。此种拜法不知始于何时,后半似近于明朝的四拜,四跪四拜礼数繁重,似属可省。乡下定例妇女只拜一次,大概还是肃拜的格式,男子的所谓拜则是叩首兼作揖,其一跪三叩首的拜法称为官拜,唯吊丧时用之。
七八 做忌日
在以前旧家族里做忌日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目。据《越缦堂日记》中所记,很有斋戒沐浴的神气,虽然或者是笔下装模作样,但乡风各别,异同可能很多,因此琐屑记录下来,也是民俗调查研究的一部分资料。现在只就值年的做忌日来说一下。
普通说是忌日,分开来说时有生忌讳忌两种。祭祀形式完全相同,不过生忌的所供果品中在水果三品之外有面和馒首各一盘,讳忌则只有馒首没有面。家常祭祀只用香炉蜡烛台,值年公堂忌日改用五事,即是于香炉蜡烛台的两旁加上一对锡制方形瓶状的东西,本是插花用的,虽然总是空着。香花灯烛的说法恐怕是出自佛教,大概最初在寺院里开始使用,随后引用到家庭里来的吧,可是香烛照常焚点,花却省去了,于是那两个锡瓶就成为无用的长物,平常也随减五事为三事了。祭具是五事,前面挂红桌帏,小型三牲,即鸡一只,肉一方,鱼一尾,大抵用白鲞,水果面食,祭菜十碗,酒饭筷子依照所祭祀的人数。在冬夏至,根据冬至馄饨夏至面的成例,另添这一种食品,中元添加西瓜,与祭的人也得分享,有时候歉收瓜贵,非得供应不可,在值年人是一笔额外沉重的支出。
主办的人是做忌日,与祭者则是拜忌日。拜的情形上文略有说明,这里只补说一点蜡烛与拜的关系。蜡烛点上,算是祖先在享受祭祀了,及至拜毕,纸钱焚化毕,奠酒毕,乃灭一烛,向上一揖,告诉祖先这祭祀已毕,再灭烛一揖送别,便动手撤馔,有的更殷勤的把坐位移动一下,让祖先可以出来,但似乎不是一定的规矩。拜忌日时男左女右分立两面,男子有功名的着外套大帽,余人可用便服,但以长衣为限,妇女均须着有“挽袖”的女外套,头上戴“头笄”,这是民间的礼服,与满清的典礼截不相同的,室女则便服,也不系裙。行礼时男子居先,同辈中叙齿,妇女同辈中室女居先,妯娌辈不论年岁,以其夫的次序为准,此正出于三从的礼法,称呼上叫丈夫的兄弟姊妹为伯叔诸姑,则又是低降了一辈了。
七九 忌日酒
《越谚》卷中饮食部下有云,“会酒,祀神散胙。忌日酒,祭祖散胙。上坟酒,扫墓散胙。三者皆筵席而以酒名。”这种筵席都是所谓“十碗头”。《越谚》注云,“并无盘碟,每席皆然,唯迎娶请亲送者有小碗盘碟,近二十年来亦加丰。”这如名字所示,用十大碗,《越谚》中“六荤四素”注云,“此荤素两全之席,总以十碗头为一席,吉事用全荤,忏事用全素,此席用之祭扫为多,以妇女多持斋也。”做忌日时与祭者例得饮胙,便吃这十碗头的忌日酒,丰俭不一定,须看这一代祭祀的祭产多少如何,例如三台门共同的七八世祖的致公祭,忌日酒每桌定价六百文,致房的九世祖佩公祭则八百文一桌,菜的内容很有些不同。十碗头的第一碗照例是三鲜什锦,主要成分是肉丸,鱼圆,海参,都是大个大片,外加笋片蛋糕片,粉条垫底,若是八百文的酒席改用细什锦,那些东西都是小块,没有垫底,加团粉烩成羹状,一称胡蝶参,不知道是什么意义。其次是扣肉,黄花菜芋艿丝垫底,好的改用反扣,或是粉蒸肉,也一样的用白切肉,不过精粗稍有差别罢了。鱼用煎鱼或醋溜鱼,鸡用扣鸡或白鸡,此外有烩金钩以及别的什么荤菜,却记不完全了。素菜方面有用豆腐皮做的素鸡,香菇剪成长条做羹名白素鳝,千张(百叶)内卷入笋干丝香菇等物名曰素蛏子,以及炖豆腐,味道都不在荤菜之下。夏天还有一种甜菜,系用绿豆粉加糖,煮好冻结切块,略如石花,颜色微碧,名曰梅糕,小孩最所爱吃,有时改用一碗糖醋拌藕片,夏至则一定用蒲丝饼,系以瓠子切丝瀹熟,和面粉做成圆片油炠,也是一样好吃的甜菜,虽然不及家庭自制的更是甜美。
吃忌日酒原是法定八人一桌,用的是八仙桌,四边各坐两个人,但是因为与祭的人数不齐,所以大抵也只是坐六人或七人而已。一桌照章是一壶酒,至多一斤吧,大家分喝只少不多,吃了各散,但在女桌便大为热闹了,她们难得聚会一处,喝了酒多少有醉意,谈话便愈多也愈响,又要等待同来的妈妈们吃饭,所以在大厅上男桌早已撤去之后,大堂前的女太太们总还是坐着高谈阔论哩。
八〇 风俗异同
乡下墓祭一年间共有三次。这种风俗在中国虽是大同,却多有小异,现在且来简单的说一下子。据顾铁卿的《清嘉录》卷一云,“上年坟,携糖茶果盒展墓,谓之上年坟。”注引钱塘黄书崖诗,按语云,“盖杭俗上年坟多以肴馔楮镪,吴俗则糖茶果盒而已。”又卷三云,“上坟,士庶并祭祖先坟墓,谓之上坟,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止,道远则泛舟具馔以往,近则提壶担盒而出,挑新土,烧楮钱,祭山神,奠坟邻,皆向来之旧俗也。凡新娶妇,必挈以同行,谓之上花坟。”注中引《程氏遗书》,谓“拜坟十一月拜之,感霜露也,寒食则从常礼祭之”,但卷十一中无此一项,可见吴中没有这种风俗。范啸风《越谚》卷中风俗部下列有三项,其一云,“拜坟岁,上元之前,儿孙数人,香烛纸锭谒墓。”其二云,“上坟,即扫墓也,清明前后,大备船筵鼓乐,男女儿孙尽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罗拜,称谓上坟市。”其三云,“送寒衣,十月祭墓之名,亦数人而已。”这里会稽的送寒衣为吴中所无,虽然与宋朝河南的风俗倒是相近的,拜坟岁又跳过了杭州而与苏州相同,假如广泛的调查比较起来,这倒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就百草园的旧例来说,拜坟岁的办法倒是与黄书崖所说相合的,关于上坟可以说大旨都是一致,但是异同也仍不能免。例如同是住于东陶坊的人家,在百草园西边的梁家和迤东河南岸的寿家即三味书屋,他们扫墓的仪式便截不相像,两者都出于顾范的记录之外。百草园的近邻有一个名叫四十的,以摇船为生,他有一两只中船小船,屡次送梁家寿家去上坟,据他所说梁家仪式繁重,上午早到坟头,从献面盆手巾,茶碗烟袋起,演到吃中饭,要花上小半天工夫,寿家则用小船,父子二人祭毕下舟,怀中各出烧饼两个,吃了当饭,虽然没有说明,大概只备香烛纸锭,并无什么食品的。这固然是极端的例,但凑巧都在会稽的同一个街坊内,正是难得,至于周家那是极平常的一般的办法,与顾范二家所记大抵相同,或者可以说是最没有特色的一种吧。
八一 扫墓
周家墓祭的规矩,拜坟岁和送寒衣都只有男子前去,佩公祭祖坟乌石头一处,致公祭祖坟调马场龙君庄两处,用船三四只不等。船在城内某一处会齐,由值年房分给每船茶炊一把,各人泡茶一碗,点心一桌,大抵是瓜子,花生,福禄糕,糖馒头之类,菜一桌及柴米等。坟前行礼毕,回船散胙,与做忌日时差不多相同,但因为是在冬天,所以三鲜什锦改用火锅而已。
清明上坟,规模就要大得多了,不但是妇女同去,还因为要举行三献礼,有些旧排场,所以于男女座船,火食船,厨司船之外,还有一只吹手船,多的时候一总可以有十只以上。关于扫墓成规,在平步青所编的《平氏值年祭簿》上记得很是详明,现在可以借用一下,其中记往娄公去的一项云:
“座船两只,今改大三道船一只,酒饭船一只,吹手船一只,吹手四名。向例每只约船钱银三钱几分不等,临时给船米七升五合,酒十五吊,鱼二尾,鸡蛋二个,折午饭九四钱百文,点心等俱无,后改一切俱包,回城上岸时每只给掸舱酒一升壶。”
“祀后土神祭品,肉一方,刀盐一盘,腐一盘,太锭一副,烧纸一块,上香,门宵烛一对,酒一壶,祝文。”
“墓前供菜十大碗,八荤两素,内用特鸡。三牲一副,鹅,鱼,肉。水果三色,百子小首一盘,坟饼一盘,汤饭杯筷均六副。上香,门宵烛一对,横溪纸一块,大库锭六百足,祝文。酒一壶,献杯三只。”
“在船子孙每房二人。值年房备茶,半路各给双料荤首两个,白糖双酥烧饼两个,粉汤一碗,近改用面。散胙六桌,八荤两素,自同治二年起减为两桌。每桌酒几壶不等,酱油醋各二碟。小桌二桌,三炉十碗。吹手水手半路各给小首两个,烧饼两个,粉汤一碗,近年改用面一中碗。管坟人给九四钱二百文,酒一升壶。”平氏虽属山阴,上记成规,却与会稽的周氏大抵一致,所以不妨借来应用,只有极小的地方略有不同,如祀后土及祭祖时普通用双响炮仗五个十个,这倒颇合于驱逐山魈的原意,平氏祭簿上没有,大概是特别的一种家风吧。
八二 祝文
《平氏祭簿》所记上坟用三牲为鹅,鱼,肉,这里值得注意是有鹅而不是鸡,普通祭祀总是用特鸡的。乡下风俗上坟时必须用熏鹅,不知道是什么道理,这据《越谚》上说是斗门市名物,但别处也都能做,其实与北京的烤鸭子差不多,只是鹅不能像鸭那么养得肥,所以皮虽然也香脆,吃的还是那肉,用酱油醋蘸了吃,实在是很香甜的。《祭簿》上又有祝文,祭后土即山神的和祭祖先的各一篇,上边录有全文,是很好的例子。其一云:
“维年月日,信士平某敢昭告于某地后土尊神之位前曰,惟神正直聪明,职司此土。今某等躬修岁事于几世祖考某某府君几世祖妣某氏太君之墓,惟时保佑,实赖神庥,敢以牲醴,用申虔告。尚飨。”其二云:
“维年月日,考宗孙某等,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几世祖考某某府君几世祖妣某氏太君之墓前曰,呜呼,岁序流易,节届清明,瞻拜封茔,不胜永慕。谨具牲醴,用申奠献。尚飨。”这两篇文都简要得体,祭祖先的一篇尤其朴质可取,而且通用于各地的祖坟,尤有意思。大抵祭祀原是仪式,须要庄重,因此仪文言动也有一定规律,乃得见其整肃,这祝文或祭文程式的一致,我想即其一端。庚子年日记三月初九日下,记“往梅里尖,为六世祖韫山公之墓,余与鸣山叔赞礼,祭文甚短,每首只十数句耳”。因此可知上代办法亦是如此,虽是一处单用,文句也还简单,不像后来的繁缛,如致祭佩祭所用的那么样,这些文章都已忘却了,只记得乌石头的祭文中有云,“山绕龙山,石蟠乌石,”声调响亮,文词华丽,却反失了诚实与庄严,不大合式了。
说到乌石头,令人联想到一件旧的悲剧来,鲁迅的小说《祝福》中说祥林嫂的小儿子在门口剥豆,给马熊拖去吃了,这实在乃是乌石头坟邻的女人的事情,她因此悲伤至于“眼睛哭瞎”了。大概鲁老太太曾经听见那女坟邻亲自对她讲过,所以印象很深,直到晚年提起来时还是为之惨然,近年我遇到在浙江大学教书的同乡,说抗战时住在山里,一个小孩为马熊所拖去,这更令我不能忘记,因为那比乌石头的事情又要迟五十年了。
八三 山头的花木
在旧时代里,上坟时节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们。从前读书人家不准妇女外出,其唯一的机会是去上坟,固然是回娘家或拜忌日也可以出门,不过那只是走一趟路,不像上坟那样坐了山轿,到山林田野兜一个圈子,况且又正是三月初暖的天气,怎能不兴会飙举的呢?小孩们本来就喜欢玩耍,住在城市里的觉得乡下特别有趣,书房里关了两个月,盼望清明节的到来,其追切之情是可以想象得来的。但他们的要求也只是游玩而已,乡下儿歌有云,“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虽然说得很好,却是成人替他们做的,因为这不能说是儿童的本心。某处地方有俗谚云,“花不如团子”,我觉得可以接续一句云,“女人不如花”,这至少在上坟船里的小孩们是可以如此说的。
查阅旧日记,见上坟记事中多记花本事,这与我的记忆是相符合的。如己亥三月往调马场,拔得刺柏四株,杜鹃花三株,折牛郎花数枝而回。十月往乌石头,拔得老弗大二三十株,此系俗名,即平地木,以其不长大故名,高二三寸,叶如榛栗,子如天竹,鲜红可爱,至冬不凋,乌石极多,他处亦有之。庚子三月日记云,“正月中旬往调马场拜坟岁,杜鹃花不多见,虽枝叶甚繁,而作花者只寥寥一二株,余家一树自去年十一月起烂熳不绝,至二月杪始毕,而今又复蓓蕾盈枝,亦一奇也。”田野间无花木可采取,妇孺多去拔田里的草紫,此本系肥料,故农夫也不很可惜,小孩采花朵作球,红紫可观,大人取茎叶用腌菜卤煮,味略如豌豆苗。旧作《儿童生活诗》之八云,“牛郎虽好充鱼毒,草紫苗鲜作夕供,最是儿童知采择,船头满载映山红。”注云,“牛郎花色黄,即羊踯躅,云羊食之中毒,或曰其根可以药鱼。草紫即紫云英,农夫多植以肥田,其嫩叶可瀹食。杜鹃花最多,遍山皆是,俗名映山红,小儿折取玩弄,或掇花瓣咀嚼之,有酸味可口。”
八四 上坟船里
上坟这事中国各处都有,但坐船去的地方大概不多,我们乡下可以算是这种特别地方之一。因为是坐船去,不管道路远近,大抵来回要花好大半天的工夫,于是必要在船上喝茶吃饭,这事情就麻烦起来了。据张宗子在《陶庵梦忆》卷一上所说,明末的情形是如此的:“越俗扫墓,二十年前,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帻船,男女分两截坐,不座船,不鼓吹。后渐华靡,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座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畅饮,下午必就其路之所近游庵堂寺院及士大夫家花园,酒徒沽醉必岸帻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在二百多年后的清末,情形也差不多,据过去的记忆,庵堂寺院并不游玩了,但吃上坟酒时大抵找一处宽适地方停泊,乌石头就在那山村河岸,龙君庄则到相距不远的百狮坟头去,《儿童生活诗》中有一首云:“扫墓归来日未迟,南门门外雨如丝,烧鹅吃罢闲无事,绕遍坟头数百狮。”注云,“百狮坟头在南门外,扫墓时多就其地泊舟会饮,不知是谁家坟墓,石工壮丽,相传云共凿有百狮,但细数之亦才有五六十耳。”调马场因路远,下山即开船,所以只能一面摇着船,一面吃着酒了。
船里叫号打架的事情从来没有,大家倒都是彬彬有礼的。大概是光绪丙申的春天,在拜坟岁的船中椒生发议各诵唐人诗句中有花字的,那时在三味书屋读书,先生每晚给讲《古唐诗合解》,所以记得不少,陆续背出了许多。三月乌石头扫墓,日记上记有仲翔口占一绝云,“数声箫鼓夕阳斜,记取轻舟泛若耶,双桨点波春水皱,清风送棹好归家。”数日后往龙君庄,伯仲翔诸人共作《越城鄙夫扫墓竹枝词》,惜诗未记录。又有一回不记何年,中房芹侯在往调马场舟中,为鲁迅篆刻一印,文曰“只有梅花是知己”,石是不圆不方的自然形,文字排列也颇好,不知怎地钤印出来不大好看。这印是朱文的,此外还有一块白文方印,也是他所刻,文曰“绿杉野屋”,似乎刻的不差,这两颗印至今还保存着,足以作为这位多才多艺而不幸的廿八叔祖的纪念。
你非窈窕,我非君子 译文序跋集 王腾 后妈带的女儿是我的头号书粉 乡村小仙医 活在战国:鬼谷子的局助读 万古天尊 书藏古今,我打造节目对话诸圣先贤 凌天神尊 超甜:开局被大明星校花强撩 朝花夕拾(中外文学名典藏系列) 木叶:医疗忍者的重启人生 重生92之金牌教师 中国小说史略 西厢记 武道天帝(又名:武道霸主) 贞观怪谈 我的建筑有属性 我成了反派女魔头的守护剑灵 重生之商业教父
主神空间被摧毁时,被不明光球带走的轮回者莫筱,进入新世界发现自己变成了时崎狂三!学园默示录→末世之黑暗召唤师→漫威宇宙→FateZero→斗破苍穹→末黑...
离歌写小说喜欢虐女配。渣女配颜好才高,就是下场不太好。没想到一觉醒来,自己成为了书里的渣女配。离歌惶恐未来驸马,你忙。你找你的公主妻,我找我的小狼狗。小狼狗汪!...
想象过无数个场景的求婚,洛楚怎么都没想到,自己这辈子会跌在一个小孩子身上。嫁给我爹地,他的房子车子,动产不动产都给你。他会洁身自好,宠你爱你。他还会给你洗衣做饭,按摩生宝宝。某天,某个小包子将她堵在卫生间门口,一本正经的替父求婚事后,洛楚才知道,自己要嫁的,是T市一手遮天的商业巨鳄薄寒霆。一场精心绑架,世人都以为她丧身火海,死里逃生,她发誓要让仇人付出代价却阴差阳错,掉入他布下的温柔陷阱。你说,你当初为什么要娶我?是夜,倚靠在窗前,洛楚娇滴滴的看着薄寒霆。薄寒霆挑眉长得漂亮好生养。洛楚额头三根黑线,这跟排练好的不一样啊!难道不应该是软萌好扑倒?薄寒霆邪邪一笑,的确是挺好。...
一觉醒来穿到八十年代里又胖又自卑懦弱的炮灰女配身上,还被迫接大女主姐姐的娃娃亲跟瘸子谈恋爱!这剧情太悲催,她不干了!掀翻娃娃亲,脚踹渣男绿茶婊,极品都给我滚一边去!靠山吃山,采草药,育野禽,发家致富赚大钱!大哥彪,二哥冷,三哥看着就不聪明。没关系,妹妹我带你们飞起家里有三个哥哥不愁没靠山,不知何时却又多了一张不属于她家的面孔,勤快地为她家忙来忙去,刷脸刷脸疯狂刷脸!林巧陷入人间迷惑。这日子过好了,那个娃娃亲男人的腿怎么也跟着不瘸了?不是退亲了吗?怎么还天天来她家溜达?...
隐士高手混入都市与26岁美女董事长同居,本想安安稳稳生活,却不想美女姐姐一心想为自己找女朋友,一场饭局各色美女眼花缭乱,羞涩校花,高冷老师,性感上司,我的乖乖,除了照单全收别无选择。...
从我记事起,我爹娘就给我认了个蛇爹。可突然有一天,蛇爹居然缠上了我。我认的是爹啊,怎么可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