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八羹颉侯是一个侮辱性的封号吗XiNShUHaiGe CoM(第1页)

一秒记住【xiaoyanwenxue.com】精彩无弹窗免费!“史记八讲(.shg.tw)”!

八、“羹颉侯”是一个侮辱性的封号吗?

据《史记》记载,刘邦有兄弟四人,长兄伯,早死。刘邦发迹前,曾经因为躲避追捕,经常和朋友到大嫂家蹭饭。去的次数多了,大嫂就厌烦起来,有一次见刘邦和朋友们又来,大嫂就假装羹饭吃完了,用饭勺刮锅,朋友们以为没有吃的,悻悻地走了。后来刘邦发现锅里其实还有羹,很生气,怀怨在心。他当皇帝后,封遍亲属,却不肯封大伯的儿子刘信。太上皇不得已,特意向他求情。刘邦说:“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羹颉”这个特别的名字,最近几年因为“海昏侯”的得名由来问题,经常被附带讨论。这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我们看看古书注释。司马贞《史记索隐》:“羹颉,爵号耳,非县邑名,以其栎釜故也。”张守节《正义》:“《括地志》:‘羹颉山在妫州怀戎县东南十五里。’按高祖取其山为侯名号者,怨故也。”《汉书·楚元王传》颜师古注:“颉音戛。言其母戛羹釜也。”

历代注家多认为“羹颉”是贬义词,和刘邦大嫂的刮锅行为有关,只是在这个词为完全新造,还是借用羹颉山这一既有地名方面,略有异议。不过这些说法出现得都比较晚,最直接的证据是荀悦的《汉纪》:

春正月丙午,立刘贾为荆王,王五十三县。高帝兄弟四人,长曰伯,早卒,追号为武哀侯,封子信为刮羹侯。初,上微时,数将客过嫂食,嫂厌。食之,阳为羹尽,刮釜。上闻恶之,故号其子为刮羹侯。

考虑到荀悦的年代远早于司马贞和颜师古,所以这两人“羹颉”就是“刮羹”的看法显然继承自荀悦。对此,从古到今的学者赞同的多,各种注本都是这么注,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理解。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反对的声音,比如辛德勇先生认为这个词根本不是贬损的意思(辛德勇:《羹颉侯、东昏家与海昏侯爵号》,《浙江学刊》2017年第2期),并引宋人羹颉侯封地在安徽的看法,主张“羹颉”是一个现成的地名,和羹颉山的“羹颉”只是偶然同名,两者没有关系。当然,他也承认,刘邦虽然没有创造一个“羹颉”的名号,倒也确有可能顺便借“羹颉”这个地名,对大嫂表达一定的怨恨。但后来他由此推言海昏侯刘贺的“海昏”这个名称,没有贬损的含义,逻辑就有问题了,为什么汉宣帝不可以借用一个现成的“海昏”地名,对刘贺表示贬损态度呢?

而且“羹颉”封地在安徽舒城一带的说法,也不是没有疑问。首先,所谓刘信封地在安徽舒城一带,不见于任何原始史料,宋代的记载也太晚了一些。又舒城在刘信初封时,还是淮南王英布的地盘,而汉代侯国封地一般不会在异姓诸侯王境内。此外,刘邦一定要借用这个地名表示怨恨,还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就是刘信获封在高祖七年(前200),高后元年(前187)才削爵,高祖十一年(前196)英布起兵反汉,为什么没有诛杀刘信?这很不合常理。从这个情况看,刘信封在舒城的说法还是值得怀疑的。

综上所述,学者们不管是否相信“羹颉”是地名,都认为这个词多少包含贬义,只是有轻重之别。认为这个名称是刘邦创造的学者,相信是故意的贬损;认为是借用地名的学者,也承认它带有一定的贬意。

那么,有一个问题就必须解决:“羹颉”这个词真的包含贬义吗?真的应当解释为刮锅吗?辛德勇先生在上面提到的文章中有些很好的分析,现在结合他的看法和我自己的认识,概括如下:

首先,把“羹颉”解释为“刮锅”,且把“颉”理解为“刮”,语序不对。正确的语序应该为“颉羹”,因为汉语一般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如果刘邦要特意创造一个贬损名词,这个名词应该是“颉羹”,而不是“羹颉”。

其次,把“颉”理解为“刮”,在训诂上没有依据。古书上“颉”没有“刮”的意思。大约也正因为此,颜师古才把“颉”读为“戛”。“戛”在古代有“刮平”的意思,但实际上是当成“概”通假字来用的。“概”是古代量谷物时用来刮平斗斛的工具,和“刮”的“挖掘”义还不大一样。所以,即使把“颉”训为“戛”,和“刮”的意思也不能密合。

再其次,就算“羹颉”可以倒写为“戛羹”,意思等同“刮羹”,依旧和正文记载矛盾。正文说刘邦的大嫂“栎釜”,而没有说“栎羹”,实际上当时大嫂假装锅里没有羹,又怎么能“栎羹”呢?而且羹是软的,是调味熬煮、用米或面调和而成的浓汤或薄糊状的食物,属于半流质,根本刮不出声音,如何能让刘邦的朋友知趣而退呢?退一万步说,就算不考虑前面所说语言上的疑点,承认刘邦要报怨,也应该封刘伯的儿子为“栎釜侯”才对,那不是更直截了当吗?

最后,刘邦虽然对大嫂心有芥蒂,但也不会是那么小气的人,他说“某非敢忘之也”,说明对于封刘伯的儿子为侯之事,他从来没忘,只是故意延迟,大概想让大嫂亲自求自己罢了。不能想象等到老爸开口,他反而给侄子“刮锅侯”这样的丑称。刘邦连一向讨厌的雍齿都封了侯,说明他还是有一定胸怀的,不大可能执意羞辱自己的亲侄子,那是会让天下人笑话的。古代帝王凡是稍微聪明点的,都不愿给百姓一个这样的形象。刘邦曾经赦免了楚将季布,就是因为夏侯婴向他传达了大侠朱家的进言:“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后来的汉文帝杀了淮南王刘长,因为怕天下说闲话,还特意封刘长的五个儿子为王。

综上所述,“羹颉侯”可能根本和“刮羹”无关,历代学者的解释都是错误的,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羹颉”只是记音词,从声类求之,应该读为“梗颉”“亢颉”或者“刚颉”,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意思是“刚直”“耿介”。“羹”“梗”“亢”和“刚”古音很近,都是见母阳部字,和“梗”有直接通假的例子。《左传·昭公十一年》:“楚子城陈、蔡、不羹。”陆德明《释文》:“羹音良,《汉书·地理志》作‘更’字。”“梗”从“更”声,古音无疑相近,而“更”声字多有“刚猛”“刚直”一类意思,比如:

梗:《方言·卷二》:“梗,猛也。韩赵之间曰梗。”《广雅·释诂四》:“梗,强也。”王念孙疏证:“梗之言刚也。”《楚辞·九章·橘颂》:“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王逸注:“梗,强也。言己虽设与橘离别,犹善持己行,梗然坚强,终不淫惑而失义也。”《尔雅·释诂》:“梗,直也。”

鲠:《说文》:“鱼骨也。”《韩非子·难言》:“敦厚恭祗,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拙而不伦。”也是“刚直”的意思。

骾:《说文》:“食骨留咽中也。”《汉书·杜周传》:“王氏世权日久,朝无骨骾之臣。”其实和“鲠”是同源词。

哽:《说文》:“语为舌所介也。”和上面两字也都是同源词,都表示刚硬导致堵塞的意思。“耿介”的“耿”,大概也是“梗”“鲠”“骾”的同源词。《广韵·耿韵》:“耿,耿介。”就是指刚直。

“更”声字和“亢”声字古代常通用,《说文》:“埂,秦谓坑为埂。”“绠”的异体为“”,《汉书·枚乘传》所附《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断干。”颜师古注引晋灼曰:“,古绠字也。”《文选》卷三十九枚乘《上书谏吴王》旧校:“五臣本作绠。”。古书上“亢”声字作“刚直”一类意思的例子更是不可胜数。《广雅·释诂四》:“亢,强也。”《集韵·唐韵》:“伉,刚直貌。”其实“亢”“刚”“强”古音都很近,都有“刚直”“高傲”一类意思,都是同源词。

“亢”声与“冈”声也音近可通。《周礼·夏官·马质》“纲恶马”郑玄注:“郑司农云:纲读为‘以亢其雔’之亢。书亦或为亢。”《说文》十一下鱼部“”字“读若冈”。《释名·释山》:“山脊曰冈。冈,亢也,在上之言也。”例子数不胜数,从“冈”声的字也多有“刚直”义,典型的就是“刚”字。

“亢”声和“庚”声也能通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亢桑子之属。”《索隐》:“亢音庚。亢桑子,王劭本作‘庚桑’。”《释名·释天》:“坚强貌也。”

类似例子还很多,数不胜数。所以,“羹颉”不但可以读为“梗颉”,也可以读为“刚颉”“亢颉”“强颉”。而“颉”字也有“刚强”的意思,《说文》:“颉,直项也。”就是指脖子硬而直。其实从“吉”声的字,很多都有“刚硬”“刚直”的意思,比如《说文》:“桔,桔梗……一曰直木。”“直木”也是“刚直”的,所以“桔槔”这个东西,就是以直得名(槔也有直义)。值得注意的是,“桔梗”如果倒为“梗桔”,就和“羹颉”古音相近。桔梗这种植物,资料说“茎高20~120厘米,通常无毛,偶密被短毛,不分枝,极少上部分枝”。草本植物有这么长的茎,且不分叉,一定非常直,并因此得名。从“吉”声的字,意思为“刚直”的也非常多。比如“劼”,《尔雅·释诂上》:“颉,固也。”就是刚硬。“结”,《说文·糸部》:“结,缔也。”就是打的硬结。“秸”,是农作物脱粒后留下的茎秆,自然是又直又硬的。总之,它们都和“硬”和“刚直”的意思有关。

综上所述,刘邦将大嫂的儿子封为“羹颉侯”,大概因为这位大嫂不但以前对自己不礼貌,现在自己成了皇帝,她也不肯亲自来求自己,显然性格刚直。东汉时,董宣为洛阳令。光武帝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杀人,被董宣截杀。湖阳公主进宫告状。光武帝召董宣,命令他低头给湖阳公主谢罪,董宣执意不肯低下脖子,光武帝也就作罢,反而赐董宣钱三十万,称之为“强项令”。所谓“强”就是“刚直”,“强项”就是“颉”,联系到“强颉”和“羹颉”古音近,就更可以说明其含义了。

由于目前材料有限,我们不知道当时给刘信封侯的官方文件,是不是直接写“羹颉”两个字,考虑到西汉前期常用大量的通假字,将同音的“羹”字当作“强”“亢”“刚”等字来用毫不奇怪。就算可以证明刘邦舍弃直截了当的“梗”“刚”“亢”等字不用,偏用“羹”字,我们前面说了,从汉语语法上,也不足以得出“羹颉”就是“刮锅”的结论。我们也只能猜测,刘邦用这个“羹”字,或许是因为联想到了羹颉山,借用一下,略带戏谑的意味,算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但词语本身还是中性甚至褒义的,是说他大嫂为人“刚颉”,因为汉字不管如何表意,更重要的还是记音功能,大家一听到“刚颉”这个读音,就能马上懂得,这是“刚直”“刚强”一类意思,而不会朝“刮羹”那个方向想。就像汉代有个地名“柏人”,刘邦一听到,就很忌讳,说:“柏人,迫于人也。”临时取消了在那里过夜的计划,也正好因此躲过了一场暗杀。因为“柏”和“迫”在当时音近,他一听就觉得不吉利,至于这个词是写成“柏人”还是“迫人”,是无关紧要的。在出土的西汉武帝前后抄写的竹简《赵正书》中,这个地名又写作“白人”,可知在当时,很多字还书无定字。即使有证据表明在刘信受封之初这个词就写成“羹颉”,也很难说它一定跟“刮锅”有什么关系,因为汉语语法不容许这样表达。汉字的表意作用是有限的,就像我们现在看到“马克思”,绝不会想到跟马那种动物有什么关系。当然,应该承认,“刚直”一类意思,在古代也不完全正面,往往隐含“固执”等贬义。比如《说文》:“婞,很也。……《楚词》曰:‘鲧婞直。’”“婞”就略含贬义,毕竟过于刚直,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固执。“刚愎自用”的“刚”,也是如此。但要说“羹颉”完全是贬义,是绝对不可信的。

而且羹颉山的存在,更足以证明“羹颉”两字和“刮羹”无关,因为一座山取名“刮羹”,未免有些滑稽。这个山名大概是形容山的特征的。王念孙在《春秋名字解诂下》中解释叶公诸梁名字之间的关系说:“诸梁,盖都梁也。……《水经注》:‘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郦道元注云:‘都梁县……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其中悉生兰草,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为号,县受名焉。’按梁者,横亘之称,故山多以梁为名……”按王念孙说“梁”为“横亘之称”,颇具卓识,不过还不全面,古代“梁”一类的词,多同时具有“高”义。因为相对来说,桥梁、屋梁、山梁都是很高的。《尔雅·释山》:“山脊,冈。”《释名·释山》:“山脊曰冈。冈,亢也,在上之言也。”“冈”和“梁”义相通,古音也同部,“羹颉山”很可能和“梁山”一样,得名于山脊高而横亘。古代“高”和“刚硬”的意思相通,比如“亢”声字多有“刚硬”义,但也有“高”义。桂馥的《札朴》里有一条谈到“亢阆”这个词:

《说文》:“阆,门高也。”《新附》“闶”字云:“闶阆,高门也。”《甘泉赋》:“闶阆阆其寥廓兮。”《魏书·明元六王传》:“高允曰:‘《易》称亢龙有悔,穷高曰亢。’”《诗·绵》,《释文》云:“伉本又作亢。”《韩诗》作“闶”。《周礼·阍人疏》引《诗》作“亢”。《文选·西京赋》:“高门有闶。”李善注云:“《毛诗》:‘皋门有伉。’与‘闶’同。”

按,《说文》:“伉,阆也。”“闶”“伉”当为“阬”。

前面我们引到的《左传》里的“羹”,陆德明《释文》说音“郎”,也许不是没有根据的。“郎”从“良”声,结合上面“闶”“阆”两字连用,意思相同的例子,说明“羹”“闶”“阆”在表示“刚直”“高大”的意思上,都是同源词。古代有一种叫“吉良”的马,正好可以看成“羹颉”的倒文,大概也是指这种马“勇壮坚实”的。清代胡绍煐《文选笺证》:“《山海经》曰:‘大封国有文马,缟身朱鬛,名曰吉良,乘之寿千岁。’”《说文·马部》:“骄,马高六尺为骄。”《诗经·卫风·硕人》:“四牡有骄。”毛传:“骄,壮貌。”可见在古人看来,马高为壮。《周礼·考工记·函人》:“视其里而易,则材更也。”郑玄注引郑司农曰:“更,善也。”但“更”为什么有“善”义呢?自来无解。俞樾《群经评议》:“更之为善,犹易之为善也。……变谓之更,亦谓之易;善谓之易,亦谓之更。正古训之辗转相通。”但是,字书上“易”并没有“善”义,俞樾的说法不可信。其实这里的“更”很可能就读为“良”(古书上说的“三老五更”的“更”,自来无解,有可能就是“良”的意思),至少是“良”的同源词。《说文》:“良,善也。”正以“良”和“善”互训。这或许说明,“羹”也可以读为“良”,“羹颉”可以读为“良吉”,也同样应有“刚直”的意思,但没有读为“梗颉”或者“刚颉”“亢颉”那么直接。“吉”和“良”古代都有“好”的意思,“吉,善也”,应该都是从“坚刚”的意思引申而来的,因为古人认为好的东西,都应该是坚固耐用的。金文中常见的“吉金”,有时写成“良金”[写成“良金”的,目前为止,有三件铜器:春秋早期的徐王鼎(《殷周金文集成》02675)、春秋早期的嚣仲之子伯剌戈(《殷周金文集成》11400)、春秋晚期的翏金戈(《殷周金文集成》11262)],可以为证。

“羹颉”这个词,其实还有很多变体,比如“慷慨”,就和“刚颉”音义皆近,常用来表示刚直不阿的气概。《后汉书·梁慬传》:“慬有勇气,常慷慨好功名。”又音转为“梗概”,意思也相近。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上说:“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把“梗概”和“多气”联系起来,可见其刚直之义。或写成“沆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澎濞沆瀣。”司马贞《索隐》:“滂濞沆溉。溉,亦作瀣。”《说文》:“瀣,沆瀣,气也。”“气”的词源义就是“刚猛”。总之,不管这个词怎么变化,其词源义是一致的,都是“刚直”。

顺便提一下,《郘钟》:“余颉事君。”裘锡圭先生把“颉”读为“诘诎”,解释为“曲意奉事”。我以前也相信这个看法,但现在觉得意思可能正好相反。“颉”两个字,可以读为“颉屈”,而“屈”也有“刚强”义。《史记·匈奴列传》:“杨信为人刚直屈强。”“屈”和“强”连用为并列式合成词,现在一般写作“倔强”。所以,我认为“颉”的意思应该是“刚直”,铭文的作者说自己“颉”事君,是指自己以直道事君。这样说,才符合古代的道德规范;如果说自己“曲意奉事”,反而像佞臣了,恐怕不好意思拿来自我标榜。

另外,据说造字圣人仓颉有个别名叫“侯冈颉”,可见“刚(冈)颉”两字连用,在古代是很正常的。或许哪天突然出土了新的先秦、秦汉文字资料,写到“侯冈颉”这个人时,字形是“侯羹颉”,也未可知。

穿成寡妇忙养娃  小道藏  侏罗纪求生:我能百倍增幅  环保渔夫  最强仙医奶爸叶云霄安若溪  河流三千界  重生八零之媳妇超旺夫  旧神主宰  细语漫流  福运小娇娘,作精不下堂  修真修己  最强仙医奶爸弑神剑  阎临  世子殿下她是万人迷  最强仙医奶爸叶云霄  九九金仙  我的心脏有高科技  穿越之第一夫君(出书版)  十卦界八方  鬼谷八荒:我有一个修改器  

热门小说推荐
老板好凶

老板好凶

楚歌我师父遍布祖国东西南北!苏柔可是你穷。楚歌我哥哥姐姐遍布全国各地!苏柔可是你穷。楚歌我月薪一万!我是网管!苏柔你工作的网咖是我的,你住的地方我提供的,你的工资我发的。楚歌嘶老板!!!...

深爱不轻言

深爱不轻言

林西楚行知是深爱不轻言小说的男女主角,由作者然非创作的现代言情小说。讲述了林西从没有想过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会和亲妹妹出轨,而出轨的那天,正好是她和丈夫的结婚纪念日,将林西之前所有的遐想和理想都变成了妄想,她再也忍无可忍,跟丈夫离婚之后,她就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任何人都进不去,突然有一天,楚行知突然闯入了她的世界。...

参见皇子啊

参见皇子啊

叶天魂穿了,高配,穿成了皇子,可还没等他高兴,就有人喊道七皇子,上啊,去生死擂台比武啊。咋办,我不会武功,完了啊,我要跑!...

天降宠婚:霸总不好惹

天降宠婚:霸总不好惹

她是被遗弃的私生女,他是北城只手遮天的霸道总裁,一次偶然的相遇,她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他,从此,所有的努力都只为了能离他近些。...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